旧石器洞穴遗址 石家庄先民水帘洞生活6000年

燕赵都市网讯(记者杨佳薇 实习生王雪莉)位于平山沕沕水风景区内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水帘洞遗址近日再度引起人们注目。7月29日到31日,由河北省文物局、石家庄市文物局和平山县人民政府主办,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平山县文广新局等承办的沕沕水水帘洞文化论坛在平山县举行,正式向社会公布其确切年代为距今2.8万年至3.5万年。同时,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具权威性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专家和学者,深入讨论了沕沕水水帘洞遗址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揭示其对石家庄源远根深历史文化的支撑作用。专家们一致认为,“水帘洞遗址”是河北乃至全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它填补了河北省境内太行山东麓没有洞穴遗址的空白,为石家庄增添了含金量较高的历史文化名片。
水帘洞遗址年代确认
“经过多次考察和验证,可以确认水帘洞遗址的确切年代为距今2.8万年至3.5万年。”7月30日,沕沕水水帘洞文化论坛上,石家庄市文物局副局长张献中正式公布说,通过对沕沕水水帘洞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剖面的测定和分析,可以确定水帘洞遗址的确切年代,按照这个年代,也可以说,水帘洞遗址延续时间有6000多年,石家庄先民在此遗址上至少生活了6000多年以后,才移居他处。“测年数据也进一步证实这里古人类生存的时代可能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据悉,2009年8月,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专家、泥河湾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经过科学考察,确认沕沕水风景区内发现的遗址为一处十分重要的旧石器时期晚期洞穴遗址,命名为“水帘洞遗址”,并称之为“石家庄先民之家”,它与河南安阳小南海、北京山顶洞遗址属于一个时期,水帘洞遗址的发现,一度在省会引起了极大轰动。
2010年6月12日,在谢飞的倡导下,“探访石家庄先民之家”公众考古正式启动,到同年7月11日,50天发掘面4平方米,共发掘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达20万件,这一惊人数字,在国内旧石器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
今年6月20日,在水帘洞东面洞口挖掘中,又发现大量古动物骨骼、整排牙齿等大量动物化石,这是继2009年发掘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次论坛就是在该发现的基础上召开的,同时,也对遗址的确切年代有了最终的确认。”石家庄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表示。
考古“揭秘”沕沕水人
“从水帘洞遗址出土的20余万件标本中,主要包括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水帘洞遗址考古队队长王法岗介绍说,其中,石制品的类型主要以石核、石片、断片、断块为主,另有少量刮削器、雕刻器等。原料主要为石英,另有少量燧石、石英砂岩、泥岩、水晶、黑曜岩等。动物化石皆破碎严重,无完整化石,种属主要以鹿、羊等为主,另外发现有野牛、老鼠等。
王法岗介绍说,从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分析,水帘洞人用于生产生活的工具主要还是石头,同时,也通过打制骨器替代石器。“他们的石器工业也有显著特点,都是以石英为原料,长度多在50毫米以下,以小型石器为主,打片方法有锤击、砸击两种方法,经过加工修理的工具特别少,类型主要为刮削器。”王法岗说,他们的石器工业属于中国北方以小石器为主的工业类型。
同时,水帘洞气候环境研究报告还指出,沕沕水人生存的年代是一个气候相对比较温暖湿润的小间冰阶,沕沕水周围的森林景观主要由松树、桦树、榆树、板栗树等树种组成,树下有虎榛子、沙棘、黄栌等灌木。孢粉分析显示,剖面中板栗、核桃、榆树花粉多,可能与先人采摘板栗、核桃、食用榆钱和野生谷类有关。“沕沕水一带由于水和岩石的共同作用形成洞穴,还不会建造房屋的先民自然会选择洞穴居住。”专家指出,洞穴堆积物中的动物骨骼表明,沕沕水先人是以捕猎为主,多处用火遗迹、大量的烧骨及炭粒等的发现,可以证明先民们除了食用野果、挖掘根茎食用外,还在狩猎后食用熟肉。
与此同时,专家还指出,在水帘洞遗址还发现了骨针,这说明先人已经能够自己缝缀简单的衣着,而孢粉鉴定结果中出现了大量荨麻科花粉,较多可能与古人类活动采集纤维、缝制衣物有关。
旧石器考古的重大发现
“在北京周口店和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之间的太行山东麓,相继发现过不少不同时期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存,有早期的,也有晚期的,但无一不属于露天遗址类型。在河北发现的旧石器时期洞穴遗址也极为稀少。”谢飞指出,水帘洞遗址是在石家庄市域内发现的第二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是唯一的旧石器时期晚期遗址,与之前在井陉孙庄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期早期文化遗址一起,将为石家庄旧石器时期早期文化与新石器时期文化之间构架起一座桥梁,展现出一条古文化发生、发展及演变得越来越清晰的线路。
谢飞指出,在旧石器时期,中国南方以硕大的砾石石器为主,中国北方以小石器文化为代表,双方并非毫无来往,文化之间的交流广泛存在。沿太行山东麓向南,小石器文化不断地南迁,自长江而北,砾石石器逐步北移,如此,这里就形成了南北文化交流的双向通道。水帘洞遗址的发现,无疑已经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填补了河北境内太行山东麓没有洞穴遗址的空白,填补了石家庄市没有旧石器时期晚期文化遗存的空白,也为石家庄市增添了含金量较高的文化名片。
对此,论坛上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水帘洞遗址”是河北乃至全国旧石器时期考古的重大发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高星指出,在几平方米的范围里能发掘出20万件化石实属罕见,这说明水帘洞遗址的科学内涵极其丰富;该遗址的时间段(2.8万年至3.5万年)非常重要,这是旧石器时期晚期的开始,也是早期人类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个重大突破。
链接
谁哺育了水帘洞文化?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切穿太行山注入河北平原,是石家庄市的母亲河。她大约用了几万甚至十来万年时间,将携带来的泥沙及其自然遗物堆积在石家庄一带,形成巨大的冲积扇,从而为进入新石器时期以来先民们提供了优厚的生存环境。因此滹沱河不仅造就了石家庄,也孕育出一批非常著名、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定南杨庄新石器时期遗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平山中山国战国城址、市区东垣故城战国城址,元氏常山郡汉代城址和正定古城,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目前,在滹沱河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以井陉县的冶河、绵河(滹沱河支流)两岸最为丰富,时代也最早。井陉县的考古资料证实,滹沱河流域是河北省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
上世纪末,井陉孙庄找到了一处旧石器时期早期文化遗址,这是在石家庄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存。水帘洞文化的母亲也是滹沱河,平山水帘洞遗址位于滹沱河中游,坐落在滹沱河支流险溢河上游岸边。水帘洞遗址是在石家庄市域内发现的第二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属于旧石器时期晚期,它的面世填补了石家庄市没有这一时期文化遗存的空白。
水帘洞遗址发现经过
2004-2008年间,沕沕水景区开发岩洞景点,在洞内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
2009年8月1日,河北省及石家庄市文物专家经科学考察,认定沕沕水水帘洞是一处距今约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晚期洞穴遗址,填补了河北境内太行山东麓没有洞穴遗址的空白,填补了石家庄没有旧石器时期晚期文化遗址的空白。
2009年8月8日,平山县沕沕水水帘洞被确认为一处十分重要的旧石器时期晚期洞穴遗址,正式命名“水帘洞遗址”。
2010年5月25日,“探访石家庄先民之家”———水帘洞遗址公众考古启动仪式在石家庄市举行,水帘洞遗址的考古工作正式开始。
2010年5月26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考古队,进驻沕沕水景区正式开始调查、发掘。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